一、 表面處理
形成良好粘接的條件之一是對基材表面進行必要的處理?
被粘物表面常常存在著油脂?灰塵等弱界面層,受其影響,建立在弱界面層上的粘接所得粘接強度不易提高,對那些與膠粘劑表面張力不匹配的基材表面,還必須進行化學處理?表面處理是提高粘接強度的首要步驟之一?
二、清洗脫脂
七、粘接施工
一些金屬?塑料基材的表面常常易被汗?油?灰塵等污染,另外,塑料表面還有脫模劑,所以這樣的塑料與膠粘層僅形成弱的粘接界面?對聚氨酯膠粘劑來講,金屬或塑料表面的油脂與聚氨酯相容性差,而存在的水分會與膠粘劑中的一NCO基團反應產生氣泡,使膠與基材接觸表面積降低,且使膠粘層內聚力降低,因而粘接前 必須進行表面清洗?干燥處理?一般是用含表面活性劑及有機溶劑的堿水進行清洗,再水洗干燥,或用有機溶劑(如丙酮?四氯化碳?乙醇等)直接清洗,對有銹跡的金屬一般要先用砂紙?鋼絲刷除去表面鐵銹?
三、粗糙化處理
對光滑表面一般須進行粗糙化處理,以增加膠與基材的接觸面積?膠粘劑滲入基材表面凹隙或孔隙中,固化后起“釘子?鉤子?棒子”似的嵌定作用,可牢固地把基材粘在一起?常用的方法有噴砂?木銼粗化?砂紙打磨等,但過于粗糙會使膠粘劑在表面的浸潤受到影響,凹處容易殘留或產生氣泡,反而會降低粘接強度?如果用砂磨等方法又容易損傷基材,所以宜采用涂底膠?浸蝕?電暈處理等方法改變其表面性質,使之易被聚氨酯膠粘劑粘接?
四、金屬表面化學處理
對金屬表面可同時進行除銹?脫脂?輕微腐蝕處理,可用的處理劑很多?一般是酸性處理液?如對鋁?鋁合金,可用重鉻酸鉀/濃硫酸/水(質量比約10/100/300)混合液,在70-12℃浸5-10min,水洗,中和,再水洗,干燥?
對鐵可用濃硫酸(鹽酸)與水1:1混合,室溫浸5-10min,水洗,干燥?或用重鉻酸鉀/濃硫酸/水混合液處理?
五、塑料及橡膠的表面化學處理
多數極性塑料及橡膠只須對表面進行粗糙化處理及溶劑脫脂處理?不過聚烯烴表面能很低,可采用化學方法等增加其表面極性,有溶液氧化法?電暈法?氧化焰法等?
(1)化學處理液可用重鉻酸鉀/濃硫酸/水(質量比75/1500/12,或5g/55ml/8ml等配比),PP或PE于70℃浸1—10min或室溫浸泡1.5h后,水洗?中和?水洗?干燥?
(2)電暈處理 用高頻高壓放電,使塑料表面被空氣中氧氣部分氧化,產生羰基等極性基團?常常是幾種表面處理方法相結合,如砂磨→腐蝕→清洗→干燥?
六、 上底涂劑
為了改善粘接性能,可在已處理好的基材表面涂一層很薄的底涂劑(底膠),底涂還可保護剛處理的被粘物表面免受腐蝕和污染,延長存放時間?
聚氨酯膠粘劑和密封膠常用的底涂劑有:聚氨酯清漆(如聚氨酯膠粘劑或涂料的稀溶液);多異氰酸酯膠粘劑(如PAPI稀溶液);有機硅偶聯劑的稀溶液;環氧樹脂稀溶液等?
涂布(上膠)的方法有噴涂?刷涂?浸涂?輥涂等,一般根據膠的類型?粘度及生產要求而決定,關鍵是保證膠層均勻?無氣泡?無缺膠?
涂膠量(實際上與膠層厚度有關)也是影響剪切強度的一個重要因素,通常在一定范圍內剪切強度較高?如果膠層太薄,則膠粘劑不能填滿基材表面凹凸不平的間隙,留下空缺,粘接強度就低?當膠層厚度增加,粘接強度下降?一般認為,搭接剪切試樣承載負荷時,被粘物及膠層自己變形,膠層被破壞成—種剝離狀態,剝離力的作用降低了表觀的剪切強度值?
2.晾置
對于溶劑型聚氨酯膠粘劑來說,涂好膠后需晾置幾分鐘到數十分鐘,使膠粘劑中的溶劑大部分揮發,這有利于提高初粘力,必要時還要適當加熱,進行鼓風干燥(如復合薄膜層壓工藝)?否則,由于大量溶劑殘留在膠中,固化過程容易在膠層中形成氣泡,影響粘接質量?對于無溶劑聚氨酯膠粘劑來說,涂膠后即可將被粘物貼合?
3.粘接
這一步驟是將已涂過膠的被粘物粘接面貼合起來,也可使用夾具固定粘接件,保證粘接面完全貼合定位,必要時施加一定的壓力,使膠粘劑更好地產生塑性流動,以浸潤被粘物表面,使膠粘劑與基材表面達到最大接觸?
八、膠粘劑的固化
大多數聚氨酯膠粘劑在粘接時不立即具有較高的粘接強度,還需進行固化?所謂固化就是指液態膠粘劑變成固體的過程,固化過程也包括后熟化,即初步固化后的膠粘劑中的可反應基團進一步反應或產生結晶,獲得最終固化強度?
固化的加熱方式有烘箱或烘道?烘房加熱,夾具加熱等?對于傳熱快的金屬基材可采用夾具加熱,膠層受熱比烘箱加熱快?